家长心理暗示要肯定积极
华东师大心理系教授陈默介绍说:“今年三四月份,有一个男孩在妈妈的陪同下找我做心理咨询。他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习不投入,老爱玩手机。”
经过一次敞开心扉的畅谈,陈默终于了解到,问题的根本不在于男孩自己,而是出在他的妈妈身上。“他妈妈老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的大学,看你怎么办?"这就好比有个警察在门口等你,任谁也静不下心来。”陈默说,这种好人生取决于好文凭,所有知识均为高考服务的思想一旦灌输到孩子脑海里,就一定会形成巨大的压力,进而造成焦虑。
“父母的情绪非常容易影响到孩子,父母焦虑,孩子就焦虑;父母轻松,孩子就轻松。”陈默坦言,作为家长,应该在考前对孩子多说鼓励的话,“我们以前三十几个人中才有一个大学生,现在大学这么多,今年考生又比去年少,高考形势可谓一片大好,家长为什么就不能说说好话呢?”
当然,好话也要看怎么说。市西中学心理老师黄杰表示,一些父母看似鼓励安慰的话,反而会起到负面暗示的作用。“比如说"不要紧张","别气馁"这样的话,反而会让孩子紧张、气馁。心理暗示要用肯定和积极的词,"放松","我会成功的",这样才能传递正向的、积极的心理暗示。”
催考生早休息或打乱作息
临考前,考生家长比考生还紧张,这是中学心理老师和12355心理咨询师的共识。那么,在孩子即将走进考场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较妥当呢?
育才中学心理老师刘军说,今年4月,育才中学首次为高三学生家长印刷了一本《家有考生》的小册子,分为复习准备、生活心理以及高校专业介绍等。“这本小册子,可以帮助考生家长和学校老师一起共同应对考生在临考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焦虑问题。”
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施明提醒说,高考前,考生家长要避免三个误区。首先,一些家长在考前催促考生早点休息,多睡觉,看似是让考生保证睡眠,但实际上打乱了考生长期以来的作息时间和生物钟规律,效果未必理想;其次,还有家长提前很久就预订了考点附近的高档宾馆,或者短租房。考生不得不适应新的住宿和睡眠环境,对环境比较敏感的考生,反而休息不好;第三,考前给考生进补,也是一大误区。现在的家庭,孩子营养完全能够保证,只要注意饮食平衡,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水果就足够了。
做题过度会让大脑“自保”
端午小长假前,黄杰老师为高三学生上了最后一堂心理课。她提醒考生说,考前几天,作息要规律,饮食要清淡,有问题随时可打电话给她。
从高一到高三,市西中学每两周都会上一次心理课。这样的心理课频率,在全市中学里并不多见。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级有差别,“比如进入高三后,心理课会更多针对自招、高考这样的问题。”
在黄杰接待的学生中,女生前来做心理辅导的较多。“前几天,一名女生找到我,说复习效果不好,对做题非常厌倦,但又不得不做。”交谈后,黄杰发现,这名女生在考前复习密度过大,“大脑的抑制和兴奋应该是交替的,但她高密度地用脑,大脑就会出现保护性抑制,这个时候做题效果当然不好,会打击她的自信心。”
黄杰说,高考前几天,考生不要刻意去调整作息时间。“平时复习都是晚上11点才睡,如果现在提前到晚上9点半上床,反而会失眠。即便调整,也应该是渐进式的。”
大同中学心理老师梅晓菁说,考生最后三四天在复习时间上可以做些调整。比如上午考语文,上午就复习语文;下午考英语,下午就复习英语。
针对网上关于部分考生寻求催眠减压的报道,梅晓菁表示,催眠的确是减压的方式之一,但在中学阶段用得非常少,学校用得更多的还是认知疗法。“比如有的考生准考证号可能是44,会觉得不吉利。但是在简谱里,4是"发"音,多好的数字啊!”
考前焦虑,在考生中普遍存在。梅晓菁认为,适度的焦虑和紧张是正常而且必要的,考生要调整情绪,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调整期望值。“保持平常心,预定一个合适的目标,也有利于减轻压力。”
[案例介绍]
家长“输”不起,花七八万辅导孩子
昨天早上,陈华(化名)在学校领取准考证后,并没有像其他高三同学那样回家复习,而是立即赶往一家社会培训机构。在那里,有四位老师等着他,分别为他一对一地辅导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
陈华的成绩在班里曾经名列中上,但进入高三之后,面对日益临近的高考,成绩却急剧下滑,但他没有告诉父母。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甚至还不及格。父母那时才发现他的成绩严重下滑。早恋,没有。身体不好,也没有。但陈华说自己一进到学校就头脑空空,两眼发懵。
在学校紧张的学习氛围中,陈华正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的状况,令父母焦急不堪,他们立即找到陈华的老师商讨。最终,陈华父母选择让儿子休学,并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一家社会培训机构,由五位老师一对一辅导陈华,其中四位辅导功课,另一位是心理辅导。这样的一对一辅导,价格自然不菲,短短半个学期,就需要七八万元的费用。
“老师之所以推荐,是因为老师的女儿在中考时出现过同样的问题。”陈华的母亲说,之所以选择休学,是为了隔离紧张的校内复习环境,有利于陈华减轻心理压力。
离开学校之后,陈华的状态有所恢复。
但陈华母亲仍旧难抑内心的焦虑,“考虑过一直休学,到明年再考,但我们等不起,也输不起,只要他能发挥出正常水平,花多少钱我们都愿意。”
考生母亲请两个月长假在家“伺候”
从端午节小长假到高考,中间只有4个工作日。为了给即将高考的女儿晓勤(化名)做好后勤,雷女士索性向单位请假4天,在家陪着女儿复习,并帮她做饭、洗衣。
但雷女士的做法并没有让女儿感到满意。在打给12355“轻松备考”热线的电话里,晓勤说,在端午小长假期间,她感觉父母比自己还要紧张,他们不看电视,不说话,甚至连走路、关门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发出一点声音影响到自己。“我觉得他们也太夸张了,一边叫我不要紧张,只要尽力就可以了;一边又表现得非常照顾我的样子,甚至请假在家陪我,害得我也非常紧张,感觉无形中有种紧迫感。”
请假陪孩子高考,并非只有雷女士一人。一名高三男生致电德瑞姆心理咨询中心说,临近高考,他妈妈请了两个月的长假,在家全心照顾他。“他们这样做让我觉得很累,他们为我付出越多,我的心就越沉重。如果高考没考好,不就更对不起他们了吗?”
德瑞姆心理咨询师张文黛说,家长在考前做得太多,哪怕提醒考生不要紧张,却在行动上表露出“很重视高考,很期望你能考好”的印象,这会造成反效果,让考生承受更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