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FM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宝库
咨询师VS来访者,咨询中该以谁为中心?
 来源:天一心理咨询 | 发表日期:2020-04-11 16:04:14 | 点击数: 722 次
0
导读:本文选取自刘娟老师为学员答疑的音频。关于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回答,很有启发,分享给大家。老学员建议带入刘娟老师的口气阅读,你会有听到刘老师语音的感觉。提问:在咨询的过程中,是以来访者为中心还是以咨询师为中……

本文选取自刘娟老师为学员答疑的音频。关于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回答,很有启发,分享给大家。老学员建议带入刘娟老师的口气阅读,你会有听到刘老师语音的感觉。






提问:


咨询的过程中,是以来访者为中心还是以咨询师为中心,两者在过程中的转换和时间点如何把握?



刘娟老师解答:



01.关系才是治疗的根本

本来我想打字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打字要打好多字,所以还是用语音来回答。
 
首先要谈一下罗杰斯。罗杰斯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提出了一个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理念。为什么说他的这个贡献很大呢?是因为在他之前是以咨询师为中心的。那个时候都不叫咨询师,那个时候就叫医生。

在罗杰斯的人本治疗之前,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为主。当时弗洛伊德就是一名精神科医生,那个时候的精神分析,完全是以医生为主的。

我们看以前的图片可以看到医生就坐在椅子后面,看都不看来访者。在当时来访者不叫来访者,就叫病人。病人躺在催眠椅上,医生坐在这个病人的后面,就问病人做了什么梦,让病人说梦,对梦进行自由联想,然后通过这个自由联想进行治疗。

那个时候弗洛伊德他就认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病人内心的冲突,也就是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这个冲突导致病人出现心理问题。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性驱力,也就是生本能,也就是力比多,与生俱来的支配人的行为的能量。

当然除了生本能,还有死本能。这个本能需要就是寻求满足。得不到满足就只能压抑,内心就会产生冲突,于是就产生了心理问题。
 
所以在弗洛伊德那个年代,心理医生是高高在上的,心理医生不怎么关注病人的感受,所以给人感觉就是非常高冷。
 
后来在1951年罗杰斯在他的著作《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提出治疗的中心应该在当事人身上,强调关注当事人感受非常重要。1970年后罗杰斯将当事人中心治疗法改称人本治疗法,提出心理咨询要以来访者为中心,心理治疗产生效果的基础,是因为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助益性的关系,同时提出治疗性专业关系的条件是: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合一。

在罗杰斯最有名的《个人形成论》这本书中,他还谈到建立助益性咨访关系需要咨询师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因为这些特质可以有助于和来访者建立关系,而这个关系是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帮助他成长的。这是罗杰斯首次提出关系才是治疗的根本罗杰斯的这个想法,刚好和精神分析发展到客体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弗洛伊德的后来者,不再认为人格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满足力比多、满足本能欲望,而是建立关系。

在精神分析从经典向客体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客体关系的代表人物克莱因、温尼科特,他们就提出来人格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建立关系。那么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理论的呢?主要是通过观察母婴关系,母婴之间的互动。

婴儿,其实是在妈妈爱的眼光当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温尼科特称之为“原初母性贯注”,也就是说婴儿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就是获得妈妈的关注、获得妈妈的爱。

所以就是,关系很重要。当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出现了问题,那都可以理解为关系出了问题,这个关系的背后就是“爱”出了问题。

从客体关系,一直到现在的自体心理学,都在谈关系的重要性。也就是现在我们大家都可以达成共识:一个人心理问题越大,他的关系出现的问题就越大。

比如说一个人缺爱,没有得到关注,被抛弃、被冷落、被忽视等等…这些才是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也就是说来访者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他的关系出了问题。


02.第一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跟来访者做咨询或者治疗,首先第一条就是要跟他建立信任关系。而建立关系,就是一定是要以来访者为中心。也就是罗杰斯讲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真诚合一…


所有的工作都是要让来访者觉得,这个咨询师是可以信任的。只有咨询师无条件接纳来访者,积极关注来访者,共情来访者,才能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做治疗、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分为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来访者框架阶段。从来访者的框架看问题,也就是用来访者视角去体验他的内心世界,就像我们说穿着来访者的鞋子去感受他。咨询师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共情来访者。这个时候是百分之百以来访者为中心的。


第一个阶段是以来访者的框架看问题。比如去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那么痛苦?为什么不想读书?为什么想死?咨询师只有进入他的框架,才能理解他。

 

但是咨询如果一直是来访者框架,那就走不出来了对吧?那么咨询师已经和来访者建立很好的关系以后,他已经非常信任咨询师以后,怎么把他带出来?怎么修复创伤?就需要进入第二阶段。



03.第二阶段:咨询师阶段框架


如何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修复创伤?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把来访者从痛苦中带出来的过程,就是围绕咨询师框架展开工作的。


比如说人本治疗里面它有一个情绪聚焦疗法,它有空椅子技术和双椅子技术。


有一次咨询的时候,我看到我的来访者很痛苦,需要宣泄情绪,这个时候我就用空椅子,让他压抑多年的对父母的愤怒表达出来。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咨询师带领来访者处理情绪的过程,这就是咨询师框架。这个是以咨询师为主


再比如有一次在咨询过程中,我看到来访者内在有两个自我在打架,这个时候我用双椅子,让他这两个自我对话,让他内心不那么冲突。这也是咨询师的一个带领,一样以咨询师为主,处理他的内在冲突。


那么这是人本的,而精神分析也是一样的。精神分析不是用空椅子或者双椅子。精神分析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论,它用潜意识、移情和反移情、诠释来做工作。


那么在咨询师已经和来访者建立很好的关系下,当咨询师看到来访者的创伤出来了,他要给创伤做工作的时候,要诠释他的创伤的时候,那也是以咨询师为主的。


比如说我的一个来访者。从小她的父母经常打她,所以她就是不敢真实表达自己,不敢要关爱,觉得自己不好。那她结婚以后,也是不敢跟老公要关爱,老公也经常贬低她,她就很难受。如果老公有一点不高兴,她就会很害怕很害怕。


我在跟她做咨询过程中我就发现,她为什么会这么害怕呢?是因为她小时候她妈经常打她。她妈打她的时候那个样子就很凶,感觉她妈要把她吃掉一样,感觉她就要死掉了。所以她一看见老公不高兴,她马上就退回到当时被她妈妈打的那个状态,掉到了那个恐惧当中,也就是强迫性重复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就跟她解释,她那么害怕并不是老公怎么样,而是她老公的这个状态激活了小时候她妈妈打她的那个创伤。


那我在跟她解释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以咨询师为中心,是我用我的专业知识,以我对她的理解来解释她的内心世界。这个解释对她有很好的治愈作用。



04.两者融会贯通


所以跟来访者做咨询的时候,不能绝对说以来访者为中心,或者以咨询师为中心。而是根据此时此刻来访者的内在需要,给予共情、抱持、涵容,或者带领、诠释。这个过程是无缝对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过程,不可以切割开。


总之,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主体,而且是两个互相平等的主体。当然只有咨询师的主体性健康地出现,来访者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发展。这也进一步说明,咨询师要真正帮助到来访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还要有良好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