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选取自刘娟老师为学员答疑的音频。关于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回答,很有启发,分享给大家。老学员建议带入刘娟老师的口气阅读,你会有听到刘老师语音的感觉。
提问:
在咨询的过程中,是以来访者为中心还是以咨询师为中心,两者在过程中的转换和时间点如何把握?
刘娟老师解答: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跟来访者做咨询或者治疗,首先第一条就是要跟他建立信任关系。而建立关系,就是一定是要以来访者为中心。也就是罗杰斯讲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真诚合一…
所有的工作都是要让来访者觉得,这个咨询师是可以信任的。只有咨询师无条件接纳来访者,积极关注来访者,共情来访者,才能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做治疗、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分为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来访者框架阶段。从来访者的框架看问题,也就是用来访者视角去体验他的内心世界,就像我们说穿着来访者的鞋子去感受他。咨询师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共情来访者。这个时候是百分之百以来访者为中心的。
第一个阶段是以来访者的框架看问题。比如去理解来访者为什么会那么痛苦?为什么不想读书?为什么想死?咨询师只有进入他的框架,才能理解他。
但是咨询如果一直是来访者框架,那就走不出来了对吧?那么咨询师已经和来访者建立很好的关系以后,他已经非常信任咨询师以后,怎么把他带出来?怎么修复创伤?就需要进入第二阶段。
03.第二阶段:咨询师阶段框架
如何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修复创伤?简单地说,就是如何把来访者从痛苦中带出来的过程,就是围绕咨询师框架展开工作的。
比如说人本治疗里面它有一个情绪聚焦疗法,它有空椅子技术和双椅子技术。
有一次咨询的时候,我看到我的来访者很痛苦,需要宣泄情绪,这个时候我就用空椅子,让他压抑多年的对父母的愤怒表达出来。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咨询师带领来访者处理情绪的过程,这就是咨询师框架。这个是以咨询师为主。
再比如有一次在咨询过程中,我看到来访者内在有两个自我在打架,这个时候我用双椅子,让他这两个自我对话,让他内心不那么冲突。这也是咨询师的一个带领,一样以咨询师为主,处理他的内在冲突。
那么这是人本的,而精神分析也是一样的。精神分析不是用空椅子或者双椅子。精神分析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论,它用潜意识、移情和反移情、诠释来做工作。
那么在咨询师已经和来访者建立很好的关系下,当咨询师看到来访者的创伤出来了,他要给创伤做工作的时候,要诠释他的创伤的时候,那也是以咨询师为主的。
比如说我的一个来访者。从小她的父母经常打她,所以她就是不敢真实表达自己,不敢要关爱,觉得自己不好。那她结婚以后,也是不敢跟老公要关爱,老公也经常贬低她,她就很难受。如果老公有一点不高兴,她就会很害怕很害怕。
我在跟她做咨询过程中我就发现,她为什么会这么害怕呢?是因为她小时候她妈经常打她。她妈打她的时候那个样子就很凶,感觉她妈要把她吃掉一样,感觉她就要死掉了。所以她一看见老公不高兴,她马上就退回到当时被她妈妈打的那个状态,掉到了那个恐惧当中,也就是强迫性重复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就跟她解释,她那么害怕并不是老公怎么样,而是她老公的这个状态激活了小时候她妈妈打她的那个创伤。
那我在跟她解释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以咨询师为中心,是我用我的专业知识,以我对她的理解来解释她的内心世界。这个解释对她有很好的治愈作用。
04.两者融会贯通
所以跟来访者做咨询的时候,不能绝对说以来访者为中心,或者以咨询师为中心。而是根据此时此刻来访者的内在需要,给予共情、抱持、涵容,或者带领、诠释。这个过程是无缝对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过程,不可以切割开。
总之,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主体,而且是两个互相平等的主体。当然只有咨询师的主体性健康地出现,来访者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发展。这也进一步说明,咨询师要真正帮助到来访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还要有良好的人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