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公益心理志愿者叶语。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从2020年1月27日开始,我们团队的志愿者们开始轮流值班心理公益热线400-995-0809,和两个心理公益微信号:大白和小益,一直在线为有需要的来访者提供服务。
我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也听了很多心理界前辈在做志愿工作中的分享,收获很多,也有很多感触。现结合在线咨询案例及朋友的部分来信提问,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感受。
01.疫情期间的焦虑
这期间来访者说得最多的一个感受词就是焦虑或烦燥不安。有的是因担心家人染病而焦燥,于是频繁地催促家人洗手、量体温;
有的是医护工作者,因长时间戴口罩感觉憋气头晕,晚上睡眠不好,担心第二天难以应对繁重的工作而焦虑;
有的是教师因不知如何布置有意义的网课作业而着急;有的是在家待的时间太长了,因夫妻出现家庭矛盾而焦燥伤心;
有的是学生面对父母的暴燥想怒又不敢怒的压抑;有的是因家人不停絮叨而烦燥不安;有的是因辅导孩子做作业而着急上火……
虽起因不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也都不同,但都有了相似的情绪反应:焦燥。那我们来看看,这其中有没有共性的地方呢?这让我想到一个词:替代性创伤。
也就是说,当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铺天盖地地涌来时,由于我们看了过多此类消息,导致情绪低落、悲伤、烦燥,或吃不香睡不好……这就是非直接受灾人群因突发性灾情引发的替代性创伤。
或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是受了疫情的影响,只是莫名其妙地就不想动、不想吃、不想说话,反正也不知怎么了,说也说不清楚,就是一个字:烦。
看什么都不顺眼,说出的话都带刺,听到的话都不顺耳。继而就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冲动行为,或说出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恶言恶语。
我所在的小区平时是比较安静的,但近一个月来,经常听到家长辅导孩子功课时的咆哮声。那该怎么办呢?
02.如何缓解情绪
现在我们了解了替代性创伤的小知识,当我们意识到有不佳情绪涌动时,可以先对自己说:停一下。
让自己静下来想一想是不是这段时间积压了一些负面东西?它们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到了我?意识到了我们就可以做出回应。
比如限定每天看新闻的时间、刷手机的次数,减少坐着不动的时间,起身做些家务或做运动。
比如练瑜伽或在家里瑜伽垫上跳操、打太极、抡哑铃、听音乐、画画、做美食、做手工、看书、追剧……不管做什么,都想办法转移一下注意力。
做我们可控的事情,不可控的事情少想少接触,减少它对我们生活的扰动。
最喜欢这句话“怕,有用吗?”这是我在一部电影里听到的一句话,电影中历尽磨难的特工就是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沉着淡定地度过一次又一次危机。
现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句话,也把这句话作为结束语:怕,有用吗?不如我们一起从容淡定,过好当下。
感谢大家的聆听!我是天一心理公益志愿者—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