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淑芹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心理导读:有一天,乞丐A与乞丐B相遇了。他们相见恨晚,交谈甚欢,很快变得十分亲密。每次乞讨回来,A都会把自己最爱吃的东西留给B,他很期待看到B眼里流露出来的兴奋,给他一个感恩的拥抱。当然,他内心也希望B能把自己最爱的食物和他一起分享。时间一天天过去,B仍然无动于衷,甚至在接到自己给的食物时表现的有点冷淡。A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在膨胀,但是为了不破坏关系,不断告诉自己继续忍忍,希望有一天B可以改变态度。A望眼欲穿,仍然没有等来B主动给他食物的这一天。于是,他爆发了!他指着B的鼻子骂道:“你就是一个白眼狼,就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 B也不甘示弱,声嘶力竭的骂着。他觉得A就是在无理取闹,没事找事。就这样两人的相处越来越不愉快,彼此都有很多的怨气,而又不肯离开。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可以看出,这两个人的行为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曾经甚至正在扮演着“情感上的乞丐”。这两个乞丐就像是两个都没有安全感的个体结合到一起。A的行为表面上是在不断的付出,其本质是希望得到B的认可与回馈。同时A在付出的时候,仅仅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给了“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而B并不认这个食物很好吃。这时候有人会问了:既然你觉得不好吃,你为什么要接受呢?问题就在这里:因为B不敢拒绝甚至不能拒绝A的好意,他觉得如果拒绝了,可能对方就会不开心,就会远离自己,他内心深处是不希望对方远离的。
而A因为靠的太近,又让B感觉不舒服。他不太敢相信A的真心,不相信自己对A来说那么有吸引力。当他意识到A在对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获得自己的那一份食物的时候,他就更加恐惧了,对自己来说这些食物真的是少之又少,自己还不够用,又如何能给到A呢?所以这种亲近让他感受到了不安全,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感,当A想他靠近的时候,他就本能的远离。
那么,现实中是不是两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就真的无法相处呢?其实也不是。如果两个人都希望好好相处的话,就不能只想着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或只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
认同对方
认同对方”乞丐“的身份(缺乏安全感),接纳他的匮乏,当你清楚的知道他是乞丐的时候,你希望从他身上获得点东西,是他自己没有拥有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那你因为他没有给你而气愤吗?假如你明知他是一个乞丐,你还非要向他乞讨,那你真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接纳自己
有时候我们无法摆脱某种行为模式,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自己期望的样子,而不愿意接受自己当前的样子。如果你不愿意一直是“情感上的乞丐”,那你需要先接受你是一个乞丐,然后在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是抱怨自己的乞丐身份。当你可以接受自己的时候,你就可以欣然接纳对方。
让自己脱贫
当你认识到彼此都是“乞丐”,很明显,你继续向对方乞讨是不会有好结果,反而还会把对方吓跑。而你又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先脱贫呢(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当你自己富足了以后,你不仅可以不向对方“要”,反而多余的还可以给对方一些,这样你既没有损失,还可以让对方获益。
引导对方脱贫
当自己的安全感提高了以后,这对于对方来说本来就是一件好事。那么如果你能引导对方脱贫,让他也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这样你们的关系变成了1+1=2。
培养同理心
亲密关系中,两个人如果都可以很好的觉察对方的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并恰如其分的“投其所好”,给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相信可以减少很多的矛盾。当然,一开始并不能做的很好,那么这就需要多沟通,不主观臆断,不断的和对方确认你的理解是否正确。经过反复练习,就会形成良性的沟通模式。
总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是这样的人,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这样的人,也不愿意承认对方原来的样子,还要硬生生的去改造对方!另外缺乏同理心,也会让原本不该破裂的关系在抱怨和职责中走向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