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恋爱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宝库
亲爱的,你为什么不懂我
 来源:天一心理咨询 | 发表日期:2015-06-23 10:06:20 | 点击数: 757 次
0
导读: 我们常常把许多童年的愿望带进关系之中,期望伴侣满足所有我们在童年时没有被实现的要求或愿望。治疗师JirinaPrekop很喜欢在演讲中提到:有许多太太向她抱怨,先生有空时宁可看足球也不愿陪她们去散步……

 我们常常把许多童年的愿望带进关系之中,期望伴侣满足所有我们在童年时没有被实现的要求或愿望。治疗师JirinaPrekop很喜欢在演讲中提到:有许多太太向她抱怨,先生有空时宁可看足球也不愿陪她们去散步,而且不再温柔体贴,上床时满脑子就只有性,根本不想亲密地相依相偎。


  年纪已近七十五岁但仍然活力充沛的她对听众说:「我听了之后,对这些不满的太太们说:『你们到底在想什么?你们应该觉得高兴,先生是去看足球赛而不是整天黏在你身边,而且,你们也该额手称庆,先生如今还性致勃勃,你们之间还有性生活!』

  事实上,这个例子反应出太太试图在先生身上找寻母亲的替代品,他们想借此获得童年时缺少的温柔及安全感。「别人应该满足我的需求」是孩子的想法。但没有人能一直满足另一个人的需求,因此成熟的关键特质是,双方都不会期待对方得满足自己的每一项需求。

  同样地,类似的行为也会在男性身上发生,他们也会试图从女性身上寻求替代品。可惜的是,恋爱中的男女一方面会无意识地希望童年的愿望被实现,另一方面则会期望伴侣满足自己的种种要求与愿望,到最后,这场造物者借此让人类物种繁衍不断的游戏,变调成相互指责「你从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你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儿戏。

  希望伴侣满足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办不到就指责伴侣的不是,这让男女之爱远离了原始的基调,忘却了关系中的爱意、性欲、心甘情愿、以及纯然的给予和接受。

  举个例子:希望伴侣能了解我们,其实是一种对母亲的期望,是孩子想从母亲身上得到某些东西的投射。例如婴儿饿了就哇哇大哭,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和喂食,可惜母亲无法清楚了解他的需求,反而因为哭声更感焦虑、压力过大,开始考虑是否让该让孩子养成定时喝奶的习惯,或者,她就是搞不清楚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

  更有甚者,有的母亲在教养时全部以自己的方便为出发点,完全无视孩子的需求;或是生活中有不少问题要解决,母亲的心力全集中在此,根本无力倾听或注意到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日后不仅会变得性格退缩,还会产生错误的信念:当我试着表达真正的需求时,通常没人了解我要的是什么,或是不把我的需求当成一回事,或者干脆拒绝我的要求——总而言之,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也因此,这样的孩子便会误以为,只要可以压抑自己的需求,就能避免期望破灭时的失落。

  二十年后,当年的孩子长大了,也和某个人坠入爱河。

  两人交往一段时日之后,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要求可能逐渐浮上台面,双方于是进入一种像是幼小孩童的心灵状态,而这种状态乃是源自童年时期没有从母亲身上得到足够的协助与支持。现在,他虽然是成年人了,却在不自觉中把伴侣放到母亲的位置上。

  伴侣就像母亲一样,可以满足或是拒绝我们,而我们把所有对满足、舒适和幸福的期望都交付在伴侣的手中;更糟的是,现代社会中充满着各种错误的讯息,例如「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你是我的全部」等等。于是,只要伴侣拒绝或误解我们、不愿也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或是有他自己的需求时,我们心中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就会再度闪亮登场。

  关系越亲密,我们越会在伴侣面前敞开心房,也越容易经历内在小孩出现的原始状态,试图将伴侣放在母亲的位置上,苛求对方满足我们孩童时代的需求;但也正因为这是苛求,所以伴侣不可能做得到。

  这样的期望是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不管我们的伴侣是谁,他或她都不是我们的母亲,试图要伴侣扮演母亲是不正确,同时也是不可行的想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中和父母及自己的童年和解,接受当时的状况。

  我们必须充分明了,同时将这一点牢记在心:伴侣可以不必满足我们的要求,伴侣可以说「不」,我们不能要求伴侣总是说「好」。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需求,或不该提出我们的需求,这是两回事,一旦压抑需求、逃避表达出自己真正的需求,这段关系无疑像是一潭死水,爱不会再继续流动。

  男女会互相寻找对方,因为两性都需要彼此的存在,而且透过双方的互补,得以让双方的需求被满足,让生命完整合一。需求使我们变得更有人性,也让关系更有意义,但这不表示伴侣得满足我们的需求,需求与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要求是小孩的行为,需求则是人性。一个成熟的人要知道,面对自己的需求时不能预设立场,期待伴侣一定满足我们的需求,或要求伴侣非满足我们的需求不可。如果伴侣真的满足了我们的需求,我们应该把这视为一份礼物。

  我们会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表达出真正的需求。通常这种害怕被拒绝的感觉和现在的伴侣无关,而是来自童年的经历或过往的感情经历(反而与以前的伴侣有关)。而我们处理这些负面经验的方式,不外乎深藏于心中,试图忘记,或是再度面临类似的状况时以剑拔弩张的激烈方式来应对,例如要求、命令、抱怨伴侣“你可不可以至少做一次……” “你从来没有抱过我……”

  说出这些指责的话语时,我们的心中早已预设立场,认定自己会被对方拒绝,甚至潜意识中希望对方拒绝自己,如此一来便能印证自己对伴侣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对许多人而言,与其当一个快乐的行动者,他们宁可沉醉在扮演悲情受害者的角色中。

  事实上,我们可以换个方式表达出真实的需要,例如温柔地询问对方“你可以抱我一下吗?”“如果你愿意帮我做……我会好开心!”

  伴侣能说出或是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能在关系中这么做,并且了解伴侣随时都能自主决定是否拒绝我们的需求。在表达需求时,要让伴侣能够自由决定是否在拒绝我们的需求。在表达需求时,要让伴侣能够自由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而非武断地命令对方,否则伴侣就成了我们的奴隶,这样会严重扼杀关系的发展。

  追根究底,每个人都得拥有面对失望的勇气,当我们的请求被伴侣拒绝时,要能勇敢承担那份失落、受伤的感觉;或是当自己拒绝伴侣的请求时,也能有勇气面对伴侣对我们的失望。当我们能够回到自己的中心、诚实面对自己,当我们能够学习到何谓真正的尊重及接受时,个人成长便开始了。

  伴侣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让我们得以了解、发现伴侣的需求。爱打开了心房,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港,在爱之中,人们是赤裸且不受任何保护的。在公开场合里,大家都很冷漠,试图表现出没有任何需求的样子,然而关系的基础并非建立在这样的态度上,假装冷漠、毫无需求对于关系的发展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有爱而生的信任及亲密感,看似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我们卸下冷漠的面具,然而事实上,这不但是无法随心所欲卸下或戴上的面具,同时也是深藏于我们个性中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表现出冷漠、不在乎是最直接的反射动作,要想到以其他方式来表现本来就很困难,但更困难的事我们根本就不知到还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更甚者,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充满爱和尊重的关系提供了一切所需的条件,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觉察到自己的愿望、渴求和要求,并能适时地将它们表达出来——即使我们心中所想、所渴求的,不一定能(在关系中)被满足,我们还是能够坦然地表达自己。

  关于“需求”,还有一个附带效用很重要。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寻得真爱,拥有一段美好幸福的关系,而且能够与伴侣获得精神交流和心灵的共同成长;但问题是,大多数的心灵成长或精神启蒙之道都强调无需、无欲、无求,其内在深处也远离了关系的连结。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男人的故事。这位男士做过一项实验,证明光线可以作为养分的主要来源,让人活下去。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依赖光线照射过活,没有吃下任何一种固体食物,只喝水及一些果汁。

  这在医学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但他办到了,也证实了光线可以是人类来意存活的养分。他的体重只有在实验初期时减轻些许,之后便一直维持不变,实验结束后,他十分健康且充满活力。

  然而,问题出在哪里呢?他之所以来找我,是因为在他进行实验期间,他的太太邂逅了另一名男子。就家庭系统排列来看,问题症结在于他单靠光线就能过活,这无疑代表着他的太太不再被需要了。

  我们的需求让彼此的生活相连结,也让我们和大地相连结。通过需求,我们与大地交流,我们越能深刻体认自己的需求、认同自己的需求,并且不强压扼杀自己的需求,生命就愈发多彩多姿。

  若我们硬是假装自己毫无需求,反而会让自己远离大地及人群。与世隔绝之人固然也能享受幸福满足的人生,但它们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机会,也丧失了与万物连结的能力,也可以说,他们忽略了与人交流和连结,单独漂浮远去。

摘自 《幸福的修炼》





天一心理,用心感受,用爱陪伴,为您打开一扇窗,照进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