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宝库
管理:你留不住一颗着凉的心
 来源:天一心理咨询 | 发表日期:2015-05-13 16:05:39 | 点击数: 1043 次
0
导读:     导读:关于员工的离职率,这个世界既不缺数据统计,也不缺理论解释,但那些精确的统计、全面的分析,依然无法阻止员工一个个地离开……员工为何会离开,在本文你将找到答案……

     导读:关于员工的离职率,这个世界既不缺数据统计,也不缺理论解释,但那些精确的统计、全面的分析,依然无法阻止员工一个个地离开……员工为何会离开,在本文你将找到答案!  

  关于员工的离职率,这个世界既不缺数据统计,也不缺理论解释,但那些精确的统计、全面的分析,依然无法阻止员工一个个地离开……大多数管理方法都对事不对人,却忘了“员工”只是一个身份,而本质上他们都是人。人,都有一颗渴望温暖的心。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

  一、一个老板的困惑

  蒋芸挺怕12点钟以后查邮件。最近她总收到员工的离职信,甚至一周两三封,大多数离职信都是12点钟以后发出来的,有些信写得非常幼稚,甚至用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体,她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呼应这种所谓的情怀,都是工作那么多年的人了,觉得待遇不满,大家坐下来谈。

  她又想起自己去香港出差三个月回来,发现整个办公室纪律涣散,规定八点半上班,有些员工九点半甚至十点才到公司。

  看到这种现象她简直气不打一处来,立即写了一封邮件让秘书发给整个公司的人,如果再发现有人迟到,就算作休了半天年假,每月出现三次迟到,就算请无薪假,影响年终绩效评比。

  邮件发出去后,迟到的现象果然好了不少,可是不久之后,离职的人却越来越多。

  蒋芸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看墙上的钟已经凌晨十二点半了。她盖上电脑,端起半杯冷掉的咖啡喝了一口,咖啡冷了又酸又涩,她皱皱眉头咽了下去。

  最近运气真差,今晚广州降温,她的车又坏掉,只有站在路边等的士。好冷,一股寒风挤进衣领,她忍不住打了个寒战。就在这时,蒋芸手机响起,邮件!她心里涌出一股不安感,犹豫着点开信箱。果然不出所料——又是一封离职信。

  “凌晨的珠江新城就像一座鬼城。”她突然想起曾经一个下属发的朋友圈。她并不是第一次这么晚还步行在这座城市,但她第一次仰头看这座城市的夜空,很多写字楼的灯已经关掉,数栋高楼挤在一起,就像鬼魅俯身看她。她就这么呆呆地握着手机,站在寒风里。

  她有点不明白,公司待遇并不差,上升空间也不小,虽然说工作挺辛苦,可是这行都是这样,去了别处也是这样。这群八零后和九零后是不是要求太多了点?

  二、一个员工的心声

  李茜盖上电脑,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她终于send out了那封离职信。三个月前,“离职”的想法第一次蹦处来的时候,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在朋友圈上写:我要离开这里!不到三分钟就悄悄删掉了。她曾经非常努力才进到这间公司,然后又非常努力工作做到现在这个职位,离开,则意味着抹杀掉之前所有的努力。一个理性的人大概都不会这么做吧?

  可是她很不开心。但是因为不开心就离职,这种做法似乎太任性。可那种细细碎碎的不开心几乎塞满了她最近所有的心情,像一群小虫子一点点地咬掉她的忍耐力。

  李茜觉得自己在和一群冷血的人一起工作。所有人都只关心工作的结果,没人关心你通宵几天才做出一个报告;没人关心你好久没有周末,仍然将繁重的工作扔给你;没人关心你累不累,只关心项目有没有做完领导们可以指出你很多不足之处,却没有人肯定你的付出。不知从何时开始,她走进办公室前就开始焦虑——不知道昨天交出去的工作又会被怎样评价?时间久了,她发现自己只是流水线上一个小工具,和一堆工具一起被按在某条生产线上,大家面无表情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等待评价。

  她一直劝说自己忍耐一下,谁都是这么熬过来的吧。直到某天她刷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人们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没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她愣愣看了半天,眼眶突然就红了。

  最近一条很有情怀的离职信显然点燃了大家濒死的心,离职的情绪就像流感一样在公司蔓延——李茜知道两个同事都已经做好了离职的准备。不久之后老板发的邮件让她更加寒心,人人都知道八点半上班,可是每天加班到11点的人是否也能晚到一点?

  三、发光体和黑洞

  离职前老板蒋芸找李茜谈了一次话,蒋芸查了李茜的绩效评价都是优秀,她极力挽留李茜,李茜婉拒了。她后来对我说,我真的找不到一个很堂皇的理由离职,但是我真的每天都不开心,一走近公司就觉得很压抑,好像所有的力气都消失了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相信每个老板都非常重视人才,而同样,每个人才都渴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问题是,怎样的企业才算是适合人才发展的呢?

  那时我正好在中国NLP学院上黄启团先生的《教练式管理》培训课程,我借用黄启团先生的黑洞和发光体理论向李茜的解释了她的情况。

  发光体和黑洞分别比喻两类人。发光体类型的人,你靠近他便觉得温暖,你带着负面的情绪去找他求助,离开时你的负面情绪仿佛都消失掉了,你觉得自己内心又充满了力量。黑洞类型的人则恰好相反,他只要一出现,周围能量场骤降,本来风和日丽的天空,一下子就阴云密布,和他在一起,你感觉自己能量一点点的消逝。

  为什么黑洞型人和发光体型人有那么大差异?因为黑洞类型的人只关注事,而发光体类型的人却能关注到人。李茜觉得不开心甚至无力感,其实来源于她作为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她的价值只能体现在一个又一个项目完成情况上,你有没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就在于你能不能做好项目。

  老板蒋芸有错吗?她每天辛苦工作,严格执行着公司的规章制度,作为一个老板她是称职的。但她忽略了员工作为一个人的需求,在发邮件给员工时,也没有看到大家迟到其实是因为加班太晚。黄启团先生说,成为一个发光体,要看到人,以及人的正面动机。只有看到人本身,才能真正走进他的心里。所以发光体类型的领导者有众多追随者,而黑洞类型的领导者,只会让人想要逃离。

  一个公司员工纷纷离职也许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管理者眼中只有事、没有人往往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可以推断,李茜的公司并不只有蒋芸这一个黑洞,公司文化很可能造就出了一批小黑洞。人不是机器,需要温暖和关怀,当环境总像南极冰川一样寒冷,“抗寒”能力不强的人都会选择离开。

  可是为什么有人成了发光体,有些人却成了黑洞呢?我将这个疑问抛给了黄启团先生。他说,一个人为何会成为他现在的样子、每个人会成为什么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莫大关系。很多人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只会关注事件,把孩子的价值与他所做的事划上等号,而忽略掉孩子本来的感受和情绪,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将焦点集中在“事情”上面,而忽略掉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所以,这个社会充满了“黑洞”。

  四、心凉了,怎么办

  是的,大多数人只关心你飞得有多高,很少会有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社会教育把大多数人训练成了理性思维的高手、关照感受的低能儿。从一个鼓励压抑情绪的工作环境中逃离,李茜所做的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事情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正如她对我说,关于离职这件事情,她“时有开心,时有不安”,不确定是不是个“对的决定”。

  当然不能确定,谁能保证她不会再遇到下一个“黑洞”老板?难度一辈子就这样跳下去,直到遇到一个“发光体”?要知道,发光体在这个社会上少得可怜。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请教了黄启团先生。他问我,冬天来了,天气很冷,你是象候鸟那样飞往南方呢?还是多穿点衣服,或者想办法让房间暖起来?毫无疑问,我的答案是后者,因为我经不起候鸟那样的折腾。

  天气凉了我们会穿衣,可是心凉了,我们只会抱怨。因为,人们习惯性地把天气归为客观事实,而老板、企业环境归为别人的责任。其实,外在的一切何尝不是客观事实?如果我们能够为自己人生负起责任,就像天凉了懂得穿衣一样,没有你的允许,谁有本事让你心凉?

  一灯点亮千年黑!我们都期待别人是发光体,可是却不知道别人也同样在期待着我们。那由谁开始发光?不是我们自己又还能指望谁?虽然我们不能照亮整个世界,但至少可以照亮自己周边的小世界。那怕你只是一位普通的小职员,如果你能成为一位温暖周围同事的发光体,你自然会成为团队的领导,甚至接管整个企业!谁能说这不可能呢?得人心者得天下!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是这样脱颖而出的,不是吗?

  当然,明白这一点对将芸来说犹其重要,如果她也知道有一种管理方法叫教练式管理,也许她就不会再害怕午夜的铃声了。